2016年9月27日 星期二

活地亞倫。Cafe Society。 一樹梨花壓海棠|作者:五反田


活地亞倫的電影,向來是小資至愛。活地的創作力與魄力其實非常驚人。由七十年代的《曼克頓》、《安妮荷爾》起,他自編自導自演,只此一家絕無分店神經兮兮演繹,在荷李活別樹一幟。近年他已減少幕前演出,對上一次自導自演的經已是2012年的《情迷羅馬》。畢竟他已經80歲,與其身兼多職,不如專注導演編劇,演出的重任就交予(相對地)年青的一軰吧,反正他一開聲,大把紅星都肯參予演出,以他的新作為例,就已吸引到《社交網絡》的謝西艾辛堡、《花邊教主》的布蕾克萊芙莉、《吸血新世紀》的姬絲汀史超域等一眾偶象級演員參演,至於活地自己,只是聲音演出,其至連CREDIT都沒有。

筆者無意在這裡劇透、反而想談論一下本片的戲名。電影原本的片名Cafe Society,是戲中一間夜店的名字,許多故事在裡面發生。夜店裡我估應該是有咖啡飲的,但更多時候,大量供應的卻是酒精、是香檳、威士忌。另外,Cafe的e是有一撇的,命名是戲中2、30年代美國東岸所崇尚的法國風,可以這樣說Cafe與咖啡完全無關,反而是一個(上流社會)的社交場合。(OK我認這裡是有丁點兒劇透,保證之後沒有了)。



對於這個戲名,中港台三地的處理手法大為不同。

大陸的譯法最為簡單直接,又有社會主義的國產意味:《咖啡公社》,戲名令人聯想到的是中共(曾經)奉行的「人民公社」。叫得公社的,就算不是物質匱乏到要一塊豬肉要分給一家人吃,也總不會是如戲中般歌舞連場、香檳美人,華麗舞台的Society吧,戲名完全不對題。老實說,忠於原著直譯真的沒問題,但Society可以是社會、會所、會社、學會等等,也真的沒必要要叫公社吧。公社令筆者想起的只會是無產階級專政、又或是早期基督徒凡物公用的那種大愛組織。咖啡公社?應該是某間在中環SOHO附近文青愛去的Coffee Shop吧。(BTW,咖啡公社原來真有其店,在深圳南山區。相信在香港見到亦指日可待)

評分:40分,談不上合格吧,直譯真的不是大哂。


台灣又如何呢?《咖啡。愛情》,不是事先知情的話,筆者以為又是一部桂綸鎂宋芸樺王大陸主演,以台北某間文青咖啡店所發生的各種「你愛我但我愛的是他不是她」之類小鮮肉、小清新、小確幸的故事。是的,活地今次的電影裡有俊男美女、有愛情線,亦是電影的主軸。但《咖啡。愛情》?如前文所講,電影與咖啡真的毫無關係,主角真的並不是於咖啡室,偶遇對方然後日久生情,然後發生各種若即若離的情節。戲名不對題的程度,其實比對岸更嚴重。

評法:40分,不合格。如果話畀活地知台灣譯嘅戲名意思係Coffee and love,佢會咩反應?


香港呢?其實自活地亞倫08年的"Vicky Christina Barcelona”譯做《情迷巴塞隆拿》起,在港的作品經已先後譯過做《情迷午夜巴黎》、《情迷羅馬》、《情迷藍茉莉》、《情迷月色下》、《情迷失控點》,今次的譯名是《情迷聲色時光》,順住條水,你話電影公司不思進取又得,你話佢Branding做得好又得,正所謂「凡活地必情迷」,我其實思疑電影公司有諗過部戲叫《情迷紐約》,但畢竟紐約係活地的主場,拍過N部戲,唔似得巴塞隆馬羅馬巴黎等只拍一次下不為例,叫《情迷紐約》實在有點那個。「聲色時光」確有戲中那種紙醉金迷、醉生夢死的Decadent的況味。

評分:有70分,因循有因循好,起碼唔會離題誤導。

總的來說,兩岸三地以香港戲名譯得最好,當然你可以話活地亞倫嘅戲,唔識佢嘅,戲名改乜都未必會睇,識佢嘅,就唔會介意佢譯做咩名都會睇。你應該會同同事講:「我尋晚睇咗Cafe Society呀,Well,都OK啦,Keep到活地亞倫風格咁啦!吓,原來中文名叫《情迷聲色時代》咩?」戲名的事,的確不能要求太多,電影Lolita譯做《一樹梨花壓海棠》畢竟已是1962年的事了。

(p.s.其實台灣大陸改戲名嘅人改之前有冇睇吓部戲先?)


作者:五反田

日本名字背後其實係個唔識㗎文、誤墮傳媒塵網多年嘅港男

*******************
Facebook專頁:娛樂定格_freezentertainment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%E5%A8%9B%E6%A8%82%E5%AE%9A%E6%A0%BCfreezentertainment-222405268153574/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