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8月31日 星期三

《點五步》本土賣血的悲歌|作者:Mr. Orange


未上映先轟動有好多種,《點五步》就係其中之一。免費勞工羅生門事件,令台前幕後擔憂心血付諸流水,觀乎現時票房過百萬,劇組看來可以鬆一口氣。但一石激起千層浪,糾紛所引發的,並不是非黑即白的極速歸邊,而是整個本地影壇、甚至是創作圈子的不正常現象。


為拍電影無償付出,《點五步》劇組不是第一人,亦不會是最後一人。爾冬陞自資籌拍《新不了情》冒上賣樓風險 (其後表示萬一total loss才要賣樓),《72家租客》演員收「無言感激」利是 (其後澄清另有酬勞),見證無論背後有否大水喉,拍戲首要條件一律要求「蔗渣價錢拍出燒鵝味道」,這已經不只是消費熱血,而是去到賣血地步了。歸根究底,都是政府與業界對文化創意產業忽視之過,票房就是真理、北望就是財路,想捍衛本土?唯有靠自己!

夠諷刺了是吧?但更諷刺的是,你會聽見「預咗架啦」、「係咁架啦」、「咁唔鍾意咪唔好拍囉」等等一盆冷水照頭淋,更更諷刺的是,這種聲音通通出自行內人,一班見盡圈中不平的行內人。不論是電影人、電視人、廣告人,甚或傳媒、PR等,相信不少人都曾為夢想賣血賣命,曾為夢想而受到不成文規矩之苦,可是到頭來大家還是將這種「獨特傳統」視為理所當然,薪火相傳算這種。「咁唔鍾意咪唔好拍囉」同叫人「咁唔鍾意香港你咪走囉」有何分別?愛香港,所以才更要留下守衛我城;愛電影,所以才更要發聲撐起本土!



值得留意的是,早前因《十年》贏得最佳電影而引發的金像獎改制風波,行內人口徑一致拒絕滅聲,如今面對酬勞爭議,同一班行內人口徑一致抨擊「匿名告密者」,資深導演演員你一句我一句冷嘲熱諷,更有劇組人員於網上揚言封殺抹黑者。為拍好戲眾志成城絕對正確,但團結一致理應用在尋找病源對症下藥,而非互相批鬥打擊異見,否則拒絕滅聲的人不也同樣想滅他人之聲?

「贏就一齊贏,輸就一齊輸」,如果香港影壇只容許一種聲音,那麼下場也就只有一個,就係台前幕後片商觀眾一齊輸。


作者:Mr. Orange
簡介:
不務正業八十後,長期出走間歇夢遊,電影雜食者、輕度推理迷,嗜血濫情重口味,偽文青.真中女。

*******************
Facebook專頁:娛樂定格_freezentertainment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%E5%A8%9B%E6%A8%82%E5%AE%9A%E6%A0%BCfreezentertainment-222405268153574/


2016年8月30日 星期二

五月天《頑固》MV關搵工咩事?|作者:劉真


前兩天,Facebook被五月天《頑固》的MV洗版了。利申,我是五月天死忠粉絲,即使在娛樂定格發布首篇文章,都要以五月天打頭陣。不過,這次MV的洗版度,似乎超出靠fans支持的那種氣勢。


當然,第一個鏡頭,看見梁家輝,大家都異口同「嘩」了一聲。MV講述梁家輝為製造火箭的夢想而頑固地堅持,而原來當中的故事也真有其人: 台灣一群以吳宗信教授為首的科學家,為著製作MIT火箭的夢,排除萬難促成了「前膽火箭計劃」。

(圖片取自五月天《頑固》MV)

原來頑固地追尋夢想,是真有其人。如果你正為著一個可能不會實現的夢,一些好像只得你認為是對的東西,去堅持完成不可能的任務,這首歌唱出了你的故事。又如果你想到此刻的自己,發現完全與夢想切割;這首歌也可能會讓你重新探索那個遺失了的自己。這個原因,或許也解釋了《頑固》MV的洗版現象。

對呀,夢想果然是大家的共通語言。但到底夢想是甚麼? 它為甚麼有如此強大的魔力,強到幾天之內推出百多萬點擊率? (再利申,以下所講嘅夢想,係好想做到一件事,或者成為某一種人嗰種,比較接近生涯規劃方面嘅夢想;夢想中六合彩唔洗撈嗰啲,恕下文可能未必涉獵得到~)

所謂的夢想,其實就是由情感(emotion)推動你去追尋的目標。做這件事的時候,你會覺得開心、有幹勁。完成目標的一小部份,也可以使你滿足一整天。望向這個目標,讓你有滿足感、快樂、認同感、甚至是存在感,這些強烈而又正向的情感,如果足夠成為一種實際的推動力,你便會踏上追尋夢想的路。所以,夢想多數欠一點理性,多一點浪漫。因為它背後正由情感主導和推動著,思維和邏輯往往不足以解釋。

(圖片取自五月天《頑固》MV)


長久以來,在心理學的象牙塔,與夢想較為接近的概念,相信要數就業目標(career aspiration)。但說到它的發展與選擇,卻普遍被認為是一個很理性和客觀的東西。正如早期的生涯規劃理論所述,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質和專長,然後在社會上找一個適合這些性格和專長的崗位,就完成職業配對的過程了。鍾唔鍾意、做得開唔開心,這些關乎情感的東西,相對來說不是大家最關心的事情(正如上一代搵工,都係為搵食,邊有諗做得開唔開心...)。事實上,心理學家在上世紀也甚少研究情感經歷(emotional experience)與生涯規劃的關係。

但社會發展告訴我們,教育愈來愈普及,讓我們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和流動性去追尋自己的未來。就業目標,不再只是維生的方法,也是建立身份認同(identity)的關鍵,正在做甚麼工作,彷彿已定義了自己是誰。在成長過程忽視情感經歷與就業目標的關係,令很多人身陷於與自身志向及興趣不相符的職業,有的對工作感到沉悶,有的更生活於鬱結之中,找不到對未來的希望。因此,邁向千禧年,很多心理學家對就業目標與情感經歷之間的關係愈來愈有興趣。因為它不僅與現代人的心理問題息息相關,情感經歷這個一直被忽視的元素,也為我們提供強大的推動力,自發向一個又一個的目標邁進。它讓我們主動學習,主動探索,精益求精。如果我們沒有情感作為推動力,不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會令自己滿足和快樂,工作表現也不會令人滿意。有夢想的人,不僅有動力,在堅持中更會鍛鍊出抗逆和解難能力,對於心理健康相當重要。

(圖片取自五月天《頑固》MV)

不過,以情感作為原動力,非理性地追尋夢想,會否成功? 可能會,除非唔會。先前說過,夢想是由情感力量推動的,它往往沒有客觀理性地經過計算和考量。因此,真實世界所存在的夢想,大多數都不會如「激戰」一樣大團圓結局。在《頑固》的MV中,梁家輝的火箭雖然能成功發射,但結果卻是墜落了。但他沒有放棄,因為,即使火箭爆炸了,那個象徵著自己兒時夢想的太空人還在。正如在現實生活一樣,夢想伴隨著的,往往是失敗所帶來的沮喪。就算我們不放棄,有時我們卻力有不逮,有時更被世俗的框框阻礙了。

那我們還要追尋夢想嗎?

讓我分享一個在某次工作坊聽到的故事。有一個人,為著家人的期望,他選擇了做律師。但其實,他夢想做一個小說作家。他有感工作與興趣很不符,於是找上了一位很資深的心理學家幫助,希望解開內心的鬱結。最後,為著生活的包袱,他始終選擇維持現狀,沒有如大家所想,很浪漫地拋開一切去做作家,治療也就此結束了。不過,他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。因為對出版業的熱情,他在幾年後加入了一間出版社當法律顧問。他覺得自己以律師的身份,與夢想行近了一點點。在十多年之後,他運用法律的知識,終於出版了自己第一本著作。距離治療結束,已經過了十多年,這個人每隔幾年都會以電郵,與心理學家分享自己追尋夢想的故事。雖然最終無法當上一位小說作家,但追尋夢想的心,卻讓他找到一個意想不到的結局。這個故事告訴我,既然夢想背後的情感,可以成為如此強大的推動力,我們不如就用它去推動自己做一點甚麼東西吧! 即使未必真的達到夢想的目標,它總能帶你去到某個地方。只要你願意踏出第一步。正如在MV中的梁家輝,因為製造火箭這個夢,讓他成為了一個刻苦、對機械有透徹認識的人。他建構了很多能力,受身邊的人欣賞,也啟發了大家。夢想,最終總會帶給你一點點意想不到的東西。

十幾年以至幾十年的故事,我三言兩語在這裡講完。但你有想像過,在過程中要面對多少失落和沮喪嗎? 其實五月天在歌曲中,也為大家提供了一點建議。第一次聽《頑固》,最觸動我的,是以下這段:

「走過的 叫足跡 走不到 叫憧憬
學會收拾起叛逆 學會隱藏了表情
卸下了 這面具 我想說 謝謝你
謝謝你 一路陪我到這裡 」

我們已經多久沒有欣賞和感謝那個一直堅持的自己?

如果大家有印象,早兩篇寫鄺神的時候,我已經分享過以觀察者的角度去看此時此刻的自己,可能會幫我們發現更多潛能。五月天和MV的小太空人提醒了我,其實在追尋夢想的過程中,當面對失落與沮喪的時候,與其用世俗的眼光,去遠距離批判自己正在堅持的東西偏離主旋律,不如將自己化身為內在觀察者,近距離欣賞頑固的自己,以及在追尋夢想的過程中,你口袋中那些意想不到的收穫。它們可能是回憶、新技能、熱情、朋友......這個觀察者會提醒你,這些都是夢想帶給你的呀!因為說到底,我們才是最有資格去審視自己、愛護自己的那個人。

(圖片取自五月天《頑固》MV)


作者:劉真

表面上是吸食負能量的80後心理學家,真實靈魂徘徊於幻想的60年代。

*******************
Facebook專頁:娛樂定格_freezentertainment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%E5%A8%9B%E6%A8%82%E5%AE%9A%E6%A0%BCfreezentertainment-222405268153574/

2016年8月29日 星期一

日本音樂業真怪 主要產品還是CD 租碟舖還未死|作者:懷仁


日本真是一個奇怪的地方,央行連續多年放水,理論上經濟應該難以支撐,形成惡性通脹,但好像所有理論在日本都不適用。這情況可見於不同行業,日本的唱片業也是一項奇觀。

日本CD市佔率 竟高達75%

就在全世界都往網上發展,在網上銷售音樂的時候,日本卻好像沒有受到影響。CD在世界平均市佔率比例是39%,其餘都被網上銷售蠶食,但在日本CD市佔率高達75%。這個世界第二大音樂市場,一年銷售額高達2,540億日圓(約196.5億港元、806億新台幣),如75%是出售CD收入的話,粗略計算即有1,905億日圓(約147.4億港元、604億新台幣)。
日本真的是十年如一日,日本唱片協會數據顯示,當地擁有6,000間唱片店。而世界最大音樂市場美國,則約有1,900間舊式唱片店,第三大市場德國則只有700間唱片店。
日本不是沒有發展網上音樂,但下載及串流音樂的收入僅佔整體的8%,美國則已升至68%。

日本CD比外國價格貴得多

是因為便宜嗎?看來絕對不是。日本的CD平均價格約2,500至3,000日圓,即約23至29美元,是其他國家的一倍多。以6月23日最暢銷CD價格比較,世界五大市場之中,德國要14美元、英國要13美元,美國與法國要12美元,而日本價格則是34美元。
貴都有人買的其中一個原因,是日本自1953年起,法例規定了唱片的最低價格,市場不得割價競爭。日本人用這個價格買了幾十年唱片,已經習以為常,根本就不覺得貴。

(圖片取自AKB48 facebook專頁)

還有2400間租碟舖 撐住唱片業

而另一個古老行業亦撐起了唱片業。租碟舖百視通(Blockbuster)最風光時全球擁有超過9,000間店舖,但現時只剩下14間店舖苦撐。日本的情況卻完全不同,2014年租碟生意收入雖然僅29億日圓(約2.2億港元、9.1億新台幣),只是整個音樂產業收入的1%多一點,但原來全國還有2,400間租碟舖。
原來日本的租碟舖還會騰出一角出售唱片,租碟就像是「產品體驗」的一部份,聽過之後再買。

(圖片取自AKB48 facebook專頁)

加拉帕戈斯症候群 失國際競爭力

日本的音樂市場就如整個經濟一樣,與其他地方完全不同,特立獨行。經濟學家將日本經濟孤島的現象稱為「加拉帕戈斯症候群」(Galapagos syndrome)。這是以啟發達爾文進化論的加拉帕戈斯島命名,形容日本市場是孤立狀態,當中的經濟行為會自我調整成最適合社會的形態。就好像當有外來物種上了加拉帕戈斯海岸,例如一些雀鳥,牠們會很快進化出適合進食島上生物的喙,以適應當地生態。
不過加拉帕戈斯症候群有一個問題,就是產品完全適合本土市場,但卻完全不適合外國市場,因此難以在國際生存,甚至會被淘汰。日本的手機行業就是這樣,當大家都開始使用大顯示屏手提電話的時候,日本廠商還一直生產當地流行的摺機,結果產品在海外市場完全被打敗,日本手機產業被韓國三星趕上,甚至近年日本人也大量使用三星及蘋果手機,連本土市場也有危機。

(圖片取自AKB48 facebook專頁)

作者:懷仁

雖然有寫文章、上網台、寫小說,但卻是無人識的跨平台媒體人。

*******************
Facebook專頁:娛樂定格_freezentertainment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%E5%A8%9B%E6%A8%82%E5%AE%9A%E6%A0%BCfreezentertainment-222405268153574/

2016年8月26日 星期五

郭富城演唱會開15場 呢份實力證明咗一件事|作者:香港茂四

(圖片取自郭富城Facebook專頁)

無可否認,郭富城演唱會的確叫人期待!
不過最近有討論區口痕友話,佢今次演唱會銷情唔及以往咁好,傳出賣唔晒飛的情況,叫好不叫座的最佳例子!
點解會咁?郭富城喎?四大天王喎?

不過四大天王係90年代產物,得罪講句都有20年歷史,如過要睇佢演唱會,廿年來都睇過,金曲都仲係個幾首!加上當年廿歲粉絲今時今日都四十出頭,無復當年勇去追車、睇足15場都唱這歌!

(圖片取自郭富城Facebook專頁)

樂壇青黃不接講到口都臭,除左盜版、互聯網整死娛樂圈之外,傳媒同政府就最大責任!
先講傳媒,唔係黑材料唔出,都算!搵唔到黑材料就作料,一個大話講十次就會係真話,點可能唔死?寫死咗一個又一個,未死嘅又比人揭左秘婚、吸毒、拍拖、生仔⋯⋯ 曾幾何時一本雜誌成本都沒介紹過節目、音樂,全部都係爆料!
觀眾都唔知你班人忙緊咩,自然睇韓星啦!
而社交平台興起,藝人終於有個檔口講下自己首歌,仲使靠你枝筆?真你睬你都傻!
今時今日紙媒下沉,傳媒先話唇亡齒寒?你斷咗好多人衣食、亡咗好多個事業了!何況,扭曲咗個市場,就點都救唔返,呢個係叫「攬炒」!

政府就仲衰,永遠都係後知後覺,盜版、下載都係熱潮過咗先做嘢!每年都話投放幾千萬電影、音樂做資助!
算吧啦!根本唔知米貴!一套戲收到過3千萬,除時都要投資1千萬!你拆細資助咩?又唔夠用;大份又唔知比邊個好!
現時香港咁多大白象工程延誤,其實每年跌1%去資助娛樂事業,都有成10億!搞大騷、開大片、系統訓練、海外推廣、政府帶頭搞頒獎禮等等,其實唔使我教,抄韓國都得,不過講得佢哋係後知後覺,算吧啦!

(圖片取自郭富城Facebook專頁)

郭富城,可以話係靠自己捱過傳媒枝筆、靠自己喺海外闖出名堂、靠自己訓練所以次次個唱都做突破!
所以,唔係佢開15場,仲可以係邊個?
其實郭富城,咪就係香港人精神,入場除咗聽佢愛的呼喚,仲支持緊呢個香港人囉!

(圖片取自郭富城Facebook專頁)

作者:香港茂四
一個娛樂圈茂四,做過前線又做過幕後!
最叻R人專訪,但係又成日推人訪問
說到底打滾咗香港娛樂圈十幾年,深知遊戲規則

*******************
Facebook專頁:娛樂定格_freezentertainment
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%E5%A8%9B%E6%A8%82%E5%AE%9A%E6%A0%BCfreezentertainment-222405268153574/

2016年8月25日 星期四

重播《天與地》絕非偶然 從2011年至今香港真的Dying?|作者:阿K


如果,命運能選擇⋯

奧運剛過,TVB將深宵戰線的命運選擇交給《天與地》,這實在令筆者感到喜出望外!

《天與地》不是一般劇集,而是一部緊貼香港環境,能讓觀眾有共鳴的作品!劇集中充滿對現實的無奈,刻意忘記的但偏偏記起,選擇公義的偏偏挫敗,選擇不擇手段的偏偏一無所得⋯但一切的無奈與變化,去到大結局一刻,三人突破現實的局限,跳上舞台毋忘初衷合唱一曲《年少無知》,重新選擇自己的命運!

此劇金句極多,其中第7集的「The City is Dying」令不少人產生共鳴。究竟由《天與地》2011年11月21日播出至今,這個城市是否一直Dying?


劇集播出第五日,唐英年宣布參選特首;播出第六日梁振英宣布參選特首;然後一堆風波與爭議不斷上演,包括:僭建風波、反國民教育、DBC股權爭議、HKTV不獲免費電視牌照、未富先驕論、831決定、928發放催淚彈驅散示威者、雨傘革命、UGL事件、普選方案遭大比數否決、港大風波、行李門風波、旺角騷亂⋯

真係一匹布咁長,應該有更多更多未有提及,Joe Junior的The City is Dying尤如預言一一應驗。如果活在2011年的你已有Dying的感覺,來到2016年的這刻,經歷五年以來一波又一波的衝擊,你會如何面對?

劇中三位主角經歷二十年前人吃人的巨變,有人失憶移民離開傷心地、有人熱心社運追求公義、有人把心一橫投入唯利是圖沒有黑白分界的商業投機世界!

現實之中,香港人經過這五年,你會選擇失憶離開不聞不問?你會主動參與力求改變?抑或你已經見利忘義?劇集的結局已經告訴你,要突破一切限制毋忘初衷。TVB在立法會選舉前選擇再次重播《天與地》,仿似為選民的良知投下一枚核彈,你還記得The City is Dying的感覺嗎?你還記得想突破枷鎖嗎?

「如果,命運能選擇」,而此刻TVB及《天與地》提醒你,選擇的時刻來臨了!

 「如果 命運能選擇
十字街口你我踏出的每步無用困惑
如果 活著能坦白
舊日所相信價值今天發現還未老
如果 命運能演習
現實中不致接納一生每步殘酷抉擇
留守過去的想法
我會否好像這樣生於世上無目的鞭撻」


作者:阿K
前香港電視人,曾創作《光影流情》《還看當年》等電視節目,擅長於光影中解讀其時代意義。
*******************
Facebook專頁:娛樂定格_freezentertainment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%E5%A8%9B%E6%A8%82%E5%AE%9A%E6%A0%BCfreezentertainment-222405268153574/


2016年8月24日 星期三

韓國綜藝也可以講歷史 印度人:1871年,甘地兩歲|作者:B ssi



今年是二次大戰結束71週年,在韓國首爾某大廈的地下室進行了一場《非首腦會談》。(網上截圖)
去年夏天,國際舉行了大大小小的二戰結束紀念活動,2016年8月15日,南美洲巴西里約奧運進行得如火如荼,非整數自然沒有多大的紀念活動,但是在韓國JTBC電視台就請來德國、日本、美國、中國,還有英、法、意,以及其殖民地印度、幾內亞、利比亞、墨西哥及韓國的青年,來一場《非首腦會談》。

這場會談的參與者都是20、30歲左右的「國家代表」,以流利的韓語,第一身告訴觀眾這些年來他們學了哪些殖民地統治、二戰的歷史,戰後殖民地的獨立運動、國與國之間發生了那些外交事。


韓流當道,加上政府不斷吸引外國菁英與韓國青年交流,要找韓民流利的外國人參與節目不難,難在如何對嚴肅又敏感的議題簡潔地呈現。(網上截圖)

1小時,學少少歷史


筆者看了本放、再看一次字幕版,即時新增了自己的歷史與國際新聞資料庫。意大利代表說:「戰後意大利除向利比亞賠償數百億歐羅外,亦已歸還「所有文物」,唯獨有幾根石柱未能如願歸還。」原來自羅馬帝國開始,戰勝後都會奪走當地主要建築物的石柱,用於興建羅馬的建築物,若要歸還就得拆走歷史建築,當然這與利比亞政府達成了協議。

又英國代表指印度與巴基斯坦分裂,是由英國造成的說法屬誤會一場,此話一出意大利代表則搖手否定,印度代表就一臉嚴正,仔細地說:「印度獨立前一個月,派了一位對印度毫無認識的路易‧蒙巴頓擔任總督,實為進行分裂印度的任務。」原來當時將500萬名印度人遷往現時巴基斯坦地區,這批人出現分裂,100萬人因鬥爭死亡,英國政府亦對他們進行差別分化政策,逐步令印度進入分裂局面。

中、日、韓的青年人對過去的歷史,以及現代的外交關係的態度,都表現得拘謹,包袱很重。(網上截圖

在短短1個多小時裏,觀眾就像讀了一段殖民地小歷史,還有二次戰後德國人如何重視歷史,「學習」自己國家如何侵略別國的殘忍手段;中國人又如何溫習「南京大屠殺」,在高考的歷史題中該如何統一回答標準的批判答案,更能感受到日本青年在席上的無奈與困窘,到最後「代表」日本說「對不起」。

歷史都可以好綜藝

以上這些內容聽落很嚴肅,但這畢竟是一個綜藝節目,三位主持人也起了調和作用,主播出身的全炫武的知識不時派上用場,劉世允的諧星本色更是非常有效的笑彈,而各國代表的表現也如製作人所講,外國人就是比較OPEN,除了正經歷史嚴肅講,偶然也有些趣味,好像印度代表Lucky說學近代史多以甘地事蹟出發,學生被問到「1871年有何大事發生?」時,學不好的會回答:「1871年,甘地2歲。」

8.15節目播出當天正是韓國脫離日本殖民地統治,正式獨立的「光復節」,這場以宗主國及殖民地、二戰參戰國為主題的「會談」選在8.15播出,外人看來相當大膽,因為內容剪輯稍有差池,隨時引起輿論風波。現時獲得不少好評,也是這節目近期的佳作之一。


大學主修東亞研究23歲的德國代表,現職模特兒,可能因國家的歷史教育和對二戰史實的態度,讓他表現得慎重卻輕鬆,證明「做錯事,真心講對唔住,瞓都瞓得安樂啲!」。
(網上截圖)

製作人敢,觀眾就有福


節目製作人金盧恩PD就說,因為外國人的觀念比較OPEN,即使是敏感話題也敢於表達意見,由他們來說明自己國家的歷史,殖民地人民受了那些苦難,宗主國代表又能表現出慎重的態度,讓整個討論氣氛相當融洽。另外,代表韓國的趙勝延作家懂四國語言,對世界各國歷史有一定認識和研究,他的意見亦為節目起了畫龍點睛的效果,所以剪輯起來並沒有太大困難。



節目兩年來都在這樣的「會議室」內進行,除了正面的攝影機,捕捉各代表的鏡頭都躲在兩排書架後,有幾位代表,就有幾多部攝影機。(網上截圖)

筆者非常認同製作人所講,外國代表對於歷史都抱開放態度,更不羞於提及「錯誤的歷史」,而作家勝延亦說,席間的中、日、韓代表似乎至今都未解放自己,說不出一個所以來,希望三國也能像西方國家那樣,敞開心討論歷史。

看《非首腦會談》已持續了兩年之久,一集不漏!節目由最初多圍繞男女之間的感情話題引起注意,到後來尼泊爾大地震、希臘歐債危機、巴黎和比利時布魯塞爾恐襲等事件,作出特別錄影安排,以配合世界脈搏,可見製作的的靈活性非常高。雖然這些嚴肅的話題未必符合「綜藝觀眾」口味,但從「世界」、「溝通」出發,並不純粹要時刻博君一笑,正是金盧恩所講,這不是要給大家正確答案的節目,而是希望能讓這些嚴肅話題破殼而出,讓大家放開來討論的節目。

有興趣看這集節目的朋友,可以花1小時慢慢欣賞。(影片可能被刪除)
PART 1: http://www.dailymotion.com/video/x4ozsg2_1_tv
PART 2: http://www.dailymotion.com/video/x4ozt3v_2_tv

《非首腦會談》資料:
2014年夏季於有線電視台JTBC首播,由歌手成始璄、綜藝主持劉世允、新聞主播轉戰綜藝的全炫茂擔任議長及秘書長,聯同十多位來自世界各地,現長居韓國的外國人及一名韓國演藝名人參與,每集提出一個時下青年人的生活話題或困難進行討論。

節目開播至今2年多,參與成員換了三批,最高收視率達5.4%,不但成功捧紅了一班韓語流利的外國人,開播半年就奪得百想演藝大獎的「最佳綜藝節目獎」,中國江蘇衛視更買下版權製作中國版《世界青年說》。



作者:B ssi
電視撰稿1X年,除了亞視走勻各「香港電視台」,入職新聞網站半年有多的「資深編輯」。7年前,看過的韓劇「五隻手指數得晒!」,今日韓語還差書寫的距離,日花6小時聽韓文、睇韓戲,讀韓報。


*******************
Facebook專頁:娛樂定格_freezentertainment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%E5%A8%9B%E6%A8%82%E5%AE%9A%E6%A0%BCfreezentertainment-222405268153574/

2016年8月23日 星期二

你敢重看2004年的「北京奧運八分鐘」嗎?|作者:阿K


里約奧運落幕當天,整個香港瘋傳一條片「東京2020奧運預告」,大讚日本文化輸出力驚人!幾個卡通人物登場讓人驚喜不在話下,光說其影片由構圖、色調、場面調度、剪輯節奏、配樂無一不是精準設計。再看閉幕禮現場的東京團隊之演出,視覺設計、虛實交替的調度、表演者的造型,均是精雕細琢,表現完美。

筆者看完里約奧運閉幕禮後,很想重看當年2004年雅典奧運閉幕禮中,中國北京奧運交出一幕怎樣的預告,所以馬上Google一下,結果輕易找到昔日片段:


看完後我有點難過,首先我無意將2004年的影音技術與今日2016年的作比較,我相信沿用同一樣的概念,北京今日一定拍得比當年好。但我覺得北京奧運這8分鐘,完全被比下去。不只不及東京精彩,甚至追不上英國、雅典。到底輸在甚麼地方?

輸在文化想像力!

北京這八分鐘交出來的,是北京天橋式的傳統技藝大雜薈,胡琴、太極、京劇!這些都是為迎合外國人的傳統中國文化想像而表演出來的。其實直至北京奧運開幕表演,也是沿用這套思維,無法跳出框框,結果形式是豐富,但無新內容、無驚喜。

甚麼是文化想像力?東京奧運的預告,利用凌厲的影像,配合表演者造型、音樂等等,為大家開托出東京現代化實力的想像。他沒有告訴你其科技有多進步,城市有多整潔⋯但就因為這一場表演,你會對東京主辦的2020奧運充滿信心,更默默開始張羅4年後的機票酒店!

2008年北京奧運閉幕時,香港人對英國團隊的表演評價不佳,你記得當中細節嗎?想重溫的話可以嘗試點擊以下片段:
http://v.youku.com/v_show/id_XODk3OTQwNjQ=.html

當時英國以一架紅色雙層巴士,一群劇場表演者,同時加上碧咸,將英國既傳統又年輕的一面展現世人眼前。英國沒有告訴你這個城市昔日的繁華與成就,但是整個表演就是告訴你英國街頭多有活力。或許當時香港人看慣了北京的千金打造,一下子看不習慣這種看似廉價的軟實力吧!

2004年雅典奧運閉幕時,北京奧運團隊的表演乏善足陳,可能你仍然覺得時代久遠,不能以今日科技與之相比。但如果你有看2000年悉尼奧運閉幕,雅典團隊的表演,你可能開始懂北京輸的是甚麼!


老實說,雅典團隊的表演沒有娛樂性可言,單調地以一眾表演者穿着傳統服飾進場,經過約8分鐘嚴肅、簡單的表演後,帶奧運旗離場⋯完!你或許會覺得筆者對中國北京太苛刻了吧,怎麼可能連雅典都比北京好?!

其實雅典的表演,重點在於「失而復得」!因為1996年是現代奧運一百周年,當年雅典希望能在1996年舉辦奧運,可惜被美國亞特蘭大取得主辦權,雅典深深不忿。後來捲土重來,取得2004年奧運主辦權,所以在2000年奧運閉幕時,雅典團隊以如此沉鬱的態度,將當年「失去」的主辦權帶回家,雅典展示的不是其能力,而是其舉辦奧運的意志與毅力,亦是對當年「失去」主辦權結果之回應。

再看看中國北京奧運的預告,究竟北京利用這8分鐘告訴世界甚麼呢?一如東京的現代化與執行力?一如英國的多元與活力?抑或像雅典的「邊度跌低邊度企返起身」的意志力?我看到的,只是一堆國粹各自表演,前後沒有連貫,內容既是與運動或與城市無關,亦未有帶給大家一個新視野。尾段由五歲小女孩站在大紅燈籠上唱出茉莉花,與開首的胡琴演奏茉莉花首尾呼應,亦以示數百年來的中西文化交流從不間斷。但問題是這位小女孩驚恐有餘而親切感不足。北京利用這8分鐘,告訴大家其封建與情感上的抑壓,拘拘謹謹不求有功只求無過,保保險險有聲有畫交到貨就萬萬歲。

當時人人以身為中國人而自豪,無人會說這8分鐘展示不出北京的實力。即使直到今日,我依然在該片段的留言中,看到有人大讚北京奧運8分鐘比東京的更好看。如果中國再有一個8分鐘的機會,在奧運大舞台上表演,究竟中國還能輸出怎樣的文化?


作者:阿K
前香港電視人,曾創作《光影流情》《還看當年》等電視節目,擅長於光影中解讀其時代意義。
*******************
Facebook專頁:娛樂定格_freezentertainment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%E5%A8%9B%E6%A8%82%E5%AE%9A%E6%A0%BCfreezentertainment-222405268153574/



2016年8月18日 星期四

TVB播奧運可以有幾亂? 不能說的秘密|作者:飛龍


四年一度的奧運,對觀眾和體育粉絲來說是歡喜的時刻,因為可以欣賞各個比賽項目的盛況,比賽過程充滿熱血,充滿戲劇性,充滿振奮人心的時刻。

可是對於一眾在香港電視台工作的持分者來說,是惡夢。

首先是巴西時間跟香港差距是11小時,即所有手足都是癲倒生理時鐘工作。其次在直播室內只有一個字形容,亂。

亂的起源是人手不足,記得在08年奧的人手投放比里約奧運還要多,但這次的製作時數是史無前例地多。免費電視的五百多個小時,和網上平台的二千小時播放理應要用上更多人手。但出奇地3條免費頻道只各由一組導演負責,每人每天工作時間十數個小時,加上16日比賽時間中沒有休息,勞工法例大概應該不允許。

(圖片取自TVB官方微博)

說亂是混亂,由於差不多全數體育組的導演都去了巴西,所以在香港控制室內的全是沒有體育專業的導演。他們溝通混亂,不到最後一刻也不知道接下去會播放什麼項目。加上巴西香港你有你的堅持,我有我的尊嚴,大家隔空吵得面紅耳熱,青筋擁現,滿肚子氣。

另一種亂是荒亂。由於編排上的缺陷,令香港觀眾未能一一如願地欣賞香港運動員的表現。網上惡評此起彼落,這時候負責編排的編審荒了,安排方面開始雜亂無章。其實本在一開始編排上已欠缺誠意,沒大多深度的把播映時間填滿而已,但批評出現令幕後更不知方向,迷失的羔羊每日遲遲都不敢出新的菜單,更令等待時間無限地延長。再者,編排上靠沒有媒體工作經驗的實習生負責,教他們如何能勝任呢。

加上,今次電視台竟然受到蘋果日報的追擊,令到一眾高層跟著對方的批評而行動。但如果只為電視台爭一口氣,而苦了一班前線工作的員工,令大家工作工氣低落,這樣是得是失,真的無從判斷。

總結,今次香港大台是不幸,是失敗。不幸是原本巴西的司機竟然感染了寨卡,十優港姐又被偷錢,有金錢上的損失。加上據了解,今次整個奧運連同製作費,虧蝕了近億元。失敗是事前計劃的不足,導致左右不是人,播放欠缺方向,鬧成一則一則的笑話。


(圖片取自TVB官方微博)


作者:飛龍

無綫奧運局中人。

*******************
Facebook專頁:娛樂定格_freezentertainment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%E5%A8%9B%E6%A8%82%E5%AE%9A%E6%A0%BCfreezentertainment-222405268153574/

2016年8月17日 星期三

導火新聞線:新聞從業員的功能 市場導向還是社會責任?| 作者:懷仁




《導火新聞線》電影版及電視版,令觀眾初步了解傳媒究竟是做甚麼,不過大家對傳媒和記者認識又有多少?

漢朝出現《邸報》 是官方新聞公報

中國最早的「報紙」在漢朝出現,叫做《邸報》,貼於宮門上讓外他人傳抄,是官方刊載的官場新聞。這種做法等於現時的憲報與政府新聞公報,並沒有出訪的記者。
而中國第一位記者,應該要數到漢朝的司馬遷。司馬遷撰寫《史記》之時,大量翻閱政府公文及歷史檔案,再到民間採訪,真正是「一張櫈,一本簿,一枝筆」聽民眾說話,將各種資料整合成他的採訪手記《史記》。司馬遷雖無記者之名,但有記者之實。

清末有正式記者 叫「訪事員」

中國一直沒有專門的記者,到了清末民初,外國記者來華訪問,中國民間辦報興起,才有真正的記者。但當時並不是稱為記者,而是叫「訪事員」。而中國官方紀錄之中,就記錄了現在仍是世界最主要通訊社之一路透社的一則外電。《辛亥革命.關于南北議和的清方檔案.宣統三年十月初三日路透電》是這樣寫的:「英 京《泰晤士報》 北京 訪事員 莫理循 往見 袁宮保」,換成現今的語言就是「英國倫敦《泰晤士報》駐北京記者莫理循,與東宮少保袁世凱會面。」
清末民初的報紙,主要記載世界大事、國家大事,以及為辦報人及同伴有一個宣揚政治思想的平台。由於清末學者及政治人物大多分為保皇派及革命派,雙方各有「地盤」,常常出現報紙筆戰,當中以革命派的《民報》與保皇派的《新民叢報》筆戰最為著名。
這時的記者開始有實地採訪,與《邸報》時只報官場消息完全不同。

《東方日報》緊貼民生小事突圍

香港當時是英國殖民地,亦是中國新聞傳媒業的重要發源地。香港報紙界兩大巨頭《東方日報》及《蘋果日報》,更是開多種報道之先河。
《東方日報》早期在基層市民之間大受歡迎,王牌就是社會新聞。該報早期有一版專門跟進社會民生小事,例如某某屋苑工程問題,記者收到消息後就去採訪、跟進,大受基層市民歡迎。而《東方日報》的突發車隊一度冠絕全行,直至《蘋果日報》出現才有同等級對手。

《蘋果日報》說故事 代替客觀陳述

《蘋果日報》最出名的事件則有三點。第一是在當眼位置長期留作「更正欄」,為之前報道內容有問題而道歉。第二是以血腥色情為主,務求搶到銷量,業內稱作「蘋果化」。其實蘋果近年已稍在收歛,而這鼓風潮則完全影響了台灣媒體。
第三點則是表達形式創新,包括以動畫報道新聞。這種手法的背後宗旨,是要「說故事」而不是過往的中立客觀陳述。這種做法的影響更廣闊,外國媒體亦有仿效。

發展至今,現在的媒體已轉戰網媒,網絡瀏覽人次有數可計,直接影響廣告收入。《導火新聞線》電影版中這句話:「其實我哋要贏啲咩呢?」(其實我們要贏得甚麼?)其實就是要贏點擊率。
這是所有媒體都要面對的問題,然而搶新聞只是越血腥越好嗎?

自由主義受制市場 社會責任論興起

新聞學理論之中,撇除了傳媒作為政府喉舌、淪為宣傳工具的極權共產主義理論,西方新聞學有威權主義、自由主義與社會責任論三大類。
威權主義是以政府為權威,就貫徹政府意志,達至政府宣傳政令的效果,近似憲報的功能,一般市場經營的傳媒都不是這種,但有政府資金支持的另作別論。自由主義信奉市場,認為市場應該百花齊放,而且有淘汰劣質產品的功能,消費者會選擇質素最好的傳媒來消費。
但實際往往不是如此。《導火新聞線》關於讀者的描述很真確,最主要的大眾都是喜歡誇張、色情、暴力、血腥的「獵奇式」新聞,越古怪越多人看,如果傳媒全都只照市場行事,就會出現「奇聞多人看,正經新聞沒人看」的情況。因此,就有了社會責任論的出現。
社會責任論最初是這避免政府及傳媒老闆干預媒體運作,新聞工作者要憑良知、公義等社會責任報道事實,提供完整及多元資訊。當市場力量過大時,社會責任論亦要求,傳媒工作者不要被市場牽着走。

媒體要有教化功能 請支持新聞工作者

《導火新聞線》之中,《閃報》的做法就是純市場導向,而《囧報》則會考慮「市場是否真的需要這些資訊?有沒有別的資訊需要提供?」這就是社會責任論的新聞從業員最重要的信念,也是傳播媒界很重要的教化功能。
不過這也是知易行難,不少新聞工作者都想持平報道,但操作上會受到上司、老闆及其他外力干預,每日都與各種力量對抗。在這個描述「用拳打、用腳踢」都被上司說不持平的世界,大家請多多支持堅守新聞價值的新聞工作者吧。


作者:懷仁

雖然有寫文章、上網台、寫小說,但卻是無人識的跨平台媒體人。

*******************
Facebook專頁:娛樂定格_freezentertainment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%E5%A8%9B%E6%A8%82%E5%AE%9A%E6%A0%BCfreezentertainment-222405268153574/

2016年8月16日 星期二

當這地球沒有荷里活|作者:Mr. Orange


I’m the King, I’m the New World.

大國崛起,在奧運金牌榜上尚要超英趕美,然而放諸電影世界,要成為一代王者指日可待。所謂王者,不一定指全球最多產、最多大製作,而是票房供應量,一字記之曰,就是錢。電影在中國淘金潛力無限大,難怪一眾片商爭相進軍內地市場。雖則2016尚未完結,但觀乎截至目前為止的全球票房排行榜,已可窺探一二。

2016全球票房排行榜 (截至2016年8月14日)
(* 美國票房佔整體票房少於30%之電影)

1. 美國隊長3:英雄內戰

2. 優獸大都會

3. 魔幻森林

4. 海底奇兵2

5. 蝙蝠俠對超人:正義曙光

6. 死侍:不死現身

7. Pet Pet當家

* 8. 美人魚

* 9. 變種特攻:天啟滅世戰

* 10. 功夫熊貓3

11. 自殺特攻 : 超能暴隊

* 12. 魔獸爭霸:戰雄崛起

* 13. 捉妖記

* 14. 天煞地球反擊戰:復甦紀元

15. 泰山傳奇:森林爭霸

16. 憤怒鳥大電影

17. 詭屋驚凶實錄2

* 18. 非常盜2

* 19. 冰河世紀:隕石撞地球

* 20. 愛麗絲夢遊仙境2:穿越魔鏡

(票房資料來源:http://www.boxofficemojo.com/yearly/chart/view2=worldwide&yr=2016&p=.htm)

從以上所見,美國票房少於三成的電影共九齣,佔了首二十名近一半。即是說,美國市場分的這個餅越來越小,反觀海外市場對全球票房舉足輕重,當中最大的票房來源當然是中國。最值得留意的是第8位《美人魚》以及第13位《捉妖記》,海外票房分別佔 99.4% 以及100% (!),換言之,這兩齣電影幾近單靠內地市場,已足以力壓一眾荷里活鉅製,人民幣威力實在教人嘆為觀止!


《美人魚》的票房神話,不但震撼十三億人,更憑逾5.5億美元票房,刷新史上最高收非荷里活電影的紀錄!吊詭的是,星爺的魔力在美國市場卻無法顯靈,於當地僅收300多萬美元,而上映規模亦由《功夫》時多達二千個銀幕,變成如今僅達一百多個銀幕的限量放映。究竟是美國發行商對星爺信心不足?抑或是美國觀眾對中國式魔幻不受落?暫且不得而知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就算當這地球沒有荷里活,都對內地電影毫!無!影!響!錢,我淨係賺人民幣都夠贏你!


風水輪流轉,而家要煩惱的是荷里活,對內地市場又愛又恨,想要穩守一哥地位,卻又希望在內地市場分一杯羹。但,一哥呢個名,食得架咩?都係速速向現實低頭吧,首要條件同內地片商攜手合作!於是乎,以往大家爭相打入荷里活,變成荷里活力爭華人演員及品牌加盟;於是乎,《天煞地球反擊戰》會見到堅持國語的 Angelababy 同去到邊都要飲嘅蒙牛,《魔獸爭霸》會有見到樣都認唔出佢係邊個嘅吳彥祖,《非常盜2》會有 chok 住玩魔術但唔影響劇情嘅周董;於是乎,從今以後,真真正正的「災難片」只會越來越多。

假如荷里活製作,繼續是超級英雄、繼續是CG動畫、繼續是續集前傳外傳Reboot 大輪迴,繼續只懂以金錢掛帥只懂向人民幣靠攏,那麼所謂的電影新世
界,最終會淪落到窮得只有錢。


作者:Mr. Orange

簡介:
不務正業八十後,長期出走間歇夢遊,電影雜食者、輕度推理迷,嗜血濫情重口味,偽文青.真中女。

*******************
Facebook專頁:娛樂定格_freezentertainment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%E5%A8%9B%E6%A8%82%E5%AE%9A%E6%A0%BCfreezentertainment-222405268153574/

2016年8月15日 星期一

荷蘭叻之所以成為荷蘭叻...|作者:劉真


真係有得解。

筆者未轉行之前,在傳媒行業浮游過好幾年。當時,有幸做過很多專訪,遇到很多前輩,其中一位,是吳雨大哥。題外話,吳雨大哥真的很大哥,面對初次見面的幕後人如我,都非常友善,知無不言,言無不實。當我們聊到製作《歡樂今宵》的點滴,他細說了為趣劇創作「呀叻」這個角色的過程。他說,本身想將「呀叻」塑造成一味認叻的醜角,為趣劇多添點笑料;但當他看到拍出來的效果,卻心感.......唔對路喎,為什麼這個角色不好笑之餘,還這麼討厭? 身為創作人的吳雨大哥細想之下,發現箇中原因:一味認叻原來很乞人憎,根本不能討好觀眾。要為節目增添笑果,必要設計出一個令「呀叻」撞板和出醜的結局,觀眾心理才得以平衡,他的醜態才能成為笑料。吳雨大哥對角色作出改動後,效果理想,「呀叻」這個角色也愈來愈深入民心。

(圖片取自TVB官方微博)

所以而家咪出事囉。叻就認咗喇,但結局不是撞板和出醜;而是攀附著權貴,彰顯有如馬戲團一般的影響力(其實我想向馬戲團嘅朋友道歉,因為佢地都好刻苦練習呀...)。他不只未曾倒下,更能擔任火炬手,最可怕的是,無論大家怎樣批評他,他只會一副闊佬懶理的樣子,因為「網民只是一小撮人」、「我從來都唔理人點睇」。觀眾內心一直等著那個大快人心的結局,但正義卻未曾降臨。那怕大家所渴望的,可能只是一條曉轉彎的小蟲。

吳雨大哥洞悉先機,所言非虛。他之所以如此受歡迎,只因那個撞版和出醜的結局還未出現。為什麼呢? 為什麼他總是要認叻;總是要將自己比別人看高一線;又總是懶理別人的批評?

係時候又要搵個大師幫手解釋下。

如果大家喜歡逛書店,不難發現近年有一個名字,經常都在暢銷書的封面出現:阿德勒。忽然紅起來,看上去以為是近年掘起的暢銷作家。但真相是,阿德勒這位心理學的殿堂級人物出生於1870年,與佛洛伊德屬同一個年代。他是精神分析學派的重要人物,更是學派中第一個膽敢向佛洛依德挑機的人。(方丈份人出咗名小器,無幾耐佢地就決裂了...)

阿德勒(網上圖片)

阿德勒的童年充滿波折,受盡病痛和意外折磨,生活在自卑之中。他為了克服自卑,最後衝破障礙,成為醫學博士。在阿德勒日後所建立的理論中,「自卑 (inferiority)」成為了重要元素。阿德勒認為自卑感是人類強大的推動力,為了克服這種源自內心、覺得自身不足的感覺,我們推動自己成長和進步,更塑造了我們的人格。人會不自覺地用盡方法去補償源於內心的自卑感,包括食多啲嘢快高長大、努力讀書爭取認同等等。

可是,有些人卻過度補償了。有些人會透過令自己變得更強來對抗自卑感,因而過份追求優秀表現,或成為完美主義者。

也有些人,與其要千辛萬苦令自己變得更強,倒不如直接貶低周圍的人,讓自己高高在上來消除自卑感。這就是所謂的優越情結(superiority complex)。相對那些一直覺得自己比別人差,因而要力求進步來消除自卑感的人;他們反而覺得身邊的人都比自己差。所以,他們覺得自己不用付出努力,因為根本唔洗鬥,其他人都會輸;他們不用理會別人的建議和評論,因為其他人沒有資格提出意見,而意見也不會有參考價值。有趣的是,這種人對於爭取表現,往往會抱著放棄的態度,因為他們相信自己不用努力也能勝過別人。如果輸呢? 如果出醜呢? 他們可能會說...其他人有咩資格評論我係輸定贏? 佢地憑咩? 用咩standard? 或者...佢地覺得我出醜? 我根本唔care。

正所謂輕挑驕傲,病癥嚟架嘛。以上我所說的這些想法,看似難以想像。但我見過,我真係見過。某位標榜自己很叻的藝人,他經常說運氣都會站在自己一方;別人食餐飯一百幾十,他吃的,起碼一百幾十萬(真相係去到非洲都係食瑶柱蛋白炒飯...);他在一個分享養狗趣事的寵物節目中,說另一半像狗一樣跟著他;人家說他主持奧運欠準備,他說,工作人員印了很多資料給我,但我沒有看(仲要特登話比大家聽呢下經典呀...);被網民猛烈批評,他說,不用理,網民只是一小撮人的意見;被委派擔任火炬手惹全城怒插,他說:「係咩? 我睇唔到喎」...........例子之多實在不能盡錄......

對於認叻的人來說,潛台詞往往正是覺得其他人比不上自己。他們被這種想法困住,放棄再進步的機會。更可怕的是,這種信念,受到一個不公義的制度、有如玩鬥氣的一台獨大不斷鞏固(例如派佢去做火炬手......)。正如吳雨大哥所說,沒有一個出醜和撞板的結局,會令人討厭;撞板出醜了,還洋洋得意,一副你吹我唔脤的樣子,更令人嗤之以鼻。相信運氣站在自己一方,向他所無視的網民挑機,寧死也不為奧運和大show做準備;當中包裹著的,卻是那顆自卑脆弱的心。

(圖片取自TVB官方微博)


作者:劉真

表面上是吸食負能量的80後心理學家,真實靈魂徘徊於幻想的60年代。

*******************
Facebook專頁:娛樂定格_freezentertainment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%E5%A8%9B%E6%A8%82%E5%AE%9A%E6%A0%BCfreezentertainment-222405268153574/

2016年8月13日 星期六

孫楊根本就是「史提芬周」|作者:阿K


睡醒一開電腦,舖天蓋地都是徐小鳳熱烈地彈琴,孫楊這位「1500 metres, I am the king, I'm the new world」,在初賽從王位崩潰而下,只能游到尾二,無緣晉身決賽。筆者對孫楊向無感覺,從不嘲笑奚落,但隨着1500米連決賽都無緣參與,實在令筆者想起周星馳電影中的史提芬周!

周星馳在電影中的角色很公式,不外乎「小子成長」,例如《賭聖》中的左頌星,從中國來到香港新移民,無錢無地位,最後憑特異功能稱王而闖出新世界!

另一種電影中的周星馳角色是「仆街重戰江湖」,例如《食神》中的史提芬周,原本高高在上目空一切,見人就鬧遇人就踩,正宗人人眼中的仆街!誰知仆街總有仆街時,史提芬周失去一切見盡人情冷暖,然後憑一己實力再戰江湖,重奪食神寶座!

(電影《食神》片段)

這陣子奧運中的孫楊,活脫脫就是電影早段的史提芬周,招積認叻目中無人。一般選手願賽服輸,所以即使輸了比賽也能贏得尊重。孫楊在400公尺自由式贏得銀牌,不管如何也不是輸,但他把勝利視為必然,一時不能接受只得銀牌「敗績」,賽後先來一記大哭,再來自稱王者,囂張跋扈態度實在令人側目。但他曾經是奧運冠軍,無人敢質疑他的實力,只是看不過眼其態度而已。一如史提芬周,能貴為食神總有個人所長,他再如何討人厭,但憑其食神地位,他絕對有資格目空一切。

(電影《食神》片段)

這種天上人物觀眾當然不會買單,如果整套《食神》都是招招積積沒有錯敗,史提芬周一角也不會成為人版經典。周星馳讓自己在電影中狠狠地仆一次街,被谷德昭飾演的唐牛挑戰,結果輸得徹底,完成仆街方程式的上半段。

(電影《食神》片段)

(電影《食神》片段)

現實中沒有唐牛,也沒有人突然跑出來挑戰孫楊,孫楊只是在一場他自視必勝的比賽之中輸了,以尾二的成績無緣晉身決賽,完美演繹史提芬周這段重要的情節。電影中史提芬周輸得徹底之後無言,失落地在路邊沒有為自己的敗陣作解釋,只在一檔路邊麵店希望憑食神餘威呃餐飯食。現實中孫楊賽後解釋發燒令表現失準,如果是真的話實在情有可原,可惜世人對他的金句「1500 metres, I am the king, I'm the new world」實在印象猶深,任何原因都難以為其表現與結果解脫。

電影中的史提芬周痛定思痛,發憤圖強再戰江湖。但運動員生命有限,孫楊能否「邊度跌低邊度企返起身」實在成疑。如果孫楊看周星馳電影時能領悟做人道理,也許今天只是輸了一場仗,而不是人生。

(網上圖片)

作者:阿K
前香港電視人,曾創作《光影流情》《還看當年》等電視節目,擅長於光影中解讀其時代意義。
*******************
Facebook專頁:娛樂定格_freezentertainment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%E5%A8%9B%E6%A8%82%E5%AE%9A%E6%A0%BCfreezentertainment-222405268153574/



2016年8月12日 星期五

導火新聞線:新聞從業員可以引導事件發展?(含劇透)|作者:懷仁


《導火新聞線》電影版上演了,不立即寫就是怕被人罵劇透,想等大家差不多看完了再寫。這個題目還是分兩集,上集會講一講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情節。

電影中《囧報》樂嘉輝與《閃報》記者阿峰,在採訪電視台綁架案的時候,各自影響了事件的發展。最大的分別在於,樂嘉輝在訪問譚銳智的時候,引導對方說出事件的來龍去脈,主要是一步一步問問題,讓譚銳智說他的故事。而阿峰隨後的訪問,則是找來一些網絡攻擊的言論刺激對方,希望能看到驚嚇、有突破的畫面。

(圖片取自《導火新聞線》預告片段)

樂嘉輝比起阿峰,干預事件的程度其實更深入。例如他掌握了一段錄影,卻當成了與新聞統籌專員談判的籌碼,希望特首與譚銳智見面化解危機,報館同事知道之後,亦不滿他這樣干預事件。
兩人都影響了事件,推進了事件發件,在觀眾的心目中,較討厭阿峰的干預,但較少人如《囧報》同事一樣反對樂嘉輝干預,當中有甚麼差別?這就要由新聞學訓練講起。

記者只能做旁觀者 以保持客觀

新聞學訓練之中,一直強調記者只是旁觀者,不要介入成為當事人,以保持中立客觀。
理論上在各種採訪時,記者亦最好不要干預,例如拍攝自然界時不要為了美感而破壞環境,拍攝示威者不要因為自己立場而偏頗及故意醜化某一方,寫新聞要平衡報道等等。
旁觀者還有另外一種意義,就是記者永遠抽離,沒有情感投射,才可以全面審視受訪者的說話是否真確,是否有破綻的地方可以再去追查。

現實中記者干預事件 並不罕見

但事實上記者無可否認會有干預的情況,例如採訪一些缺乏社會支持的悲慘家庭,記者可能會幫助他們找社工,或向政府部門、議員查詢能否幫手。
這種情況在採訪弱勢社群時更是常見。例如今年4月的普立茲獎得主、美聯社記者Esther Htusan,揭發了印尼漁業的剝蝦血汗工廠,在一疊疊文件之中從零售開始向上發掘,最後揭發奴隸工廠,向印尼及美國政府報告,成功逮捕了不法商人。若果遵從不干預原則,Esther Htusan應該報道整件事後就完成任務,而不必向政府報告,但她最終選擇報告,是因為這是一件正義的事,是幫助弱者的事,值得去做。
由此可以看出,記者既要作為旁觀者,保持頭腦清醒分析事件,亦可以適當地介入事件,令整件事完滿解決。

(圖片取自《導火新聞線》預告片段)

人道主義出發 憑良知關愛互助

但如何介定適當?其實這是很主觀的問題,這就要靠記者的良知,從人道主義出發。人道主義是重視人類生命、生存狀況的思想,着重關愛互助。正常記者總有點正義感,若記者判斷干預事件可以有好的發展,工作之餘可以幫到人,則會適當地干預。而經濟記者在人道主義方面「距離」較遠,在採訪過程中會與受訪者簡單討論,例如向創業者提出一些意見等,大前提都是希望事件有好的發展,然而這種干預行為應該點到即止。
電影中樂嘉輝希望事件有好的發展,不過手段似乎做得太多,例如以錄影片段與新聞統籌專員討價還價,可能過份干預了事件。而阿峰的言論則對事件毫無益處,甚至會令事件惡化,這種純粹為點擊率而妄顧生命安全的做法極不可取。

「影相先還是救人先」 要判斷緩急

另外,介入事件還引伸到「影相先還是救人先」的爭論。電影借用Kevin Carter得獎照片《饑餓的蘇丹》(The Starving of Sudan),來爭論先報道還是先救人。
這張相背後有故事。Kevin Carter看到這個女孩的時候,他心裡面想要將這件事告訴全世界,於是就拍了這一張照片,事後得到普立茲獎。得獎之後不少人希望得知女孩是否安全,但由於拍攝時Kevin Carter沒有向女孩施以援手,因而被受責難,批評他不應只顧拍照,應該放下相機救人。
其實拍照所需時間未必很長,與救人並非不能同時存在。記者的本質就是要公開真相,遇到這種事情,應該先判斷一下能不能等得及拍下照片,如果可以的話,當然先拍下照片以公諸於世,然後才出手救人。
當中最重要的事,就是記者要有判斷先緩後急的能力。若好像電影之中,女孩站在隨時倒塌的棚架之下,情況非常危急,就一定是立即出手救人。

(圖片取自《導火新聞線》預告片段)

作者:懷仁

雖然有寫文章、上網台、寫小說,但卻是無人識的跨平台媒體人。

*******************
Facebook專頁:娛樂定格_freezentertainment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%E5%A8%9B%E6%A8%82%E5%AE%9A%E6%A0%BCfreezentertainment-222405268153574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