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8月17日 星期三

導火新聞線:新聞從業員的功能 市場導向還是社會責任?| 作者:懷仁




《導火新聞線》電影版及電視版,令觀眾初步了解傳媒究竟是做甚麼,不過大家對傳媒和記者認識又有多少?

漢朝出現《邸報》 是官方新聞公報

中國最早的「報紙」在漢朝出現,叫做《邸報》,貼於宮門上讓外他人傳抄,是官方刊載的官場新聞。這種做法等於現時的憲報與政府新聞公報,並沒有出訪的記者。
而中國第一位記者,應該要數到漢朝的司馬遷。司馬遷撰寫《史記》之時,大量翻閱政府公文及歷史檔案,再到民間採訪,真正是「一張櫈,一本簿,一枝筆」聽民眾說話,將各種資料整合成他的採訪手記《史記》。司馬遷雖無記者之名,但有記者之實。

清末有正式記者 叫「訪事員」

中國一直沒有專門的記者,到了清末民初,外國記者來華訪問,中國民間辦報興起,才有真正的記者。但當時並不是稱為記者,而是叫「訪事員」。而中國官方紀錄之中,就記錄了現在仍是世界最主要通訊社之一路透社的一則外電。《辛亥革命.關于南北議和的清方檔案.宣統三年十月初三日路透電》是這樣寫的:「英 京《泰晤士報》 北京 訪事員 莫理循 往見 袁宮保」,換成現今的語言就是「英國倫敦《泰晤士報》駐北京記者莫理循,與東宮少保袁世凱會面。」
清末民初的報紙,主要記載世界大事、國家大事,以及為辦報人及同伴有一個宣揚政治思想的平台。由於清末學者及政治人物大多分為保皇派及革命派,雙方各有「地盤」,常常出現報紙筆戰,當中以革命派的《民報》與保皇派的《新民叢報》筆戰最為著名。
這時的記者開始有實地採訪,與《邸報》時只報官場消息完全不同。

《東方日報》緊貼民生小事突圍

香港當時是英國殖民地,亦是中國新聞傳媒業的重要發源地。香港報紙界兩大巨頭《東方日報》及《蘋果日報》,更是開多種報道之先河。
《東方日報》早期在基層市民之間大受歡迎,王牌就是社會新聞。該報早期有一版專門跟進社會民生小事,例如某某屋苑工程問題,記者收到消息後就去採訪、跟進,大受基層市民歡迎。而《東方日報》的突發車隊一度冠絕全行,直至《蘋果日報》出現才有同等級對手。

《蘋果日報》說故事 代替客觀陳述

《蘋果日報》最出名的事件則有三點。第一是在當眼位置長期留作「更正欄」,為之前報道內容有問題而道歉。第二是以血腥色情為主,務求搶到銷量,業內稱作「蘋果化」。其實蘋果近年已稍在收歛,而這鼓風潮則完全影響了台灣媒體。
第三點則是表達形式創新,包括以動畫報道新聞。這種手法的背後宗旨,是要「說故事」而不是過往的中立客觀陳述。這種做法的影響更廣闊,外國媒體亦有仿效。

發展至今,現在的媒體已轉戰網媒,網絡瀏覽人次有數可計,直接影響廣告收入。《導火新聞線》電影版中這句話:「其實我哋要贏啲咩呢?」(其實我們要贏得甚麼?)其實就是要贏點擊率。
這是所有媒體都要面對的問題,然而搶新聞只是越血腥越好嗎?

自由主義受制市場 社會責任論興起

新聞學理論之中,撇除了傳媒作為政府喉舌、淪為宣傳工具的極權共產主義理論,西方新聞學有威權主義、自由主義與社會責任論三大類。
威權主義是以政府為權威,就貫徹政府意志,達至政府宣傳政令的效果,近似憲報的功能,一般市場經營的傳媒都不是這種,但有政府資金支持的另作別論。自由主義信奉市場,認為市場應該百花齊放,而且有淘汰劣質產品的功能,消費者會選擇質素最好的傳媒來消費。
但實際往往不是如此。《導火新聞線》關於讀者的描述很真確,最主要的大眾都是喜歡誇張、色情、暴力、血腥的「獵奇式」新聞,越古怪越多人看,如果傳媒全都只照市場行事,就會出現「奇聞多人看,正經新聞沒人看」的情況。因此,就有了社會責任論的出現。
社會責任論最初是這避免政府及傳媒老闆干預媒體運作,新聞工作者要憑良知、公義等社會責任報道事實,提供完整及多元資訊。當市場力量過大時,社會責任論亦要求,傳媒工作者不要被市場牽着走。

媒體要有教化功能 請支持新聞工作者

《導火新聞線》之中,《閃報》的做法就是純市場導向,而《囧報》則會考慮「市場是否真的需要這些資訊?有沒有別的資訊需要提供?」這就是社會責任論的新聞從業員最重要的信念,也是傳播媒界很重要的教化功能。
不過這也是知易行難,不少新聞工作者都想持平報道,但操作上會受到上司、老闆及其他外力干預,每日都與各種力量對抗。在這個描述「用拳打、用腳踢」都被上司說不持平的世界,大家請多多支持堅守新聞價值的新聞工作者吧。


作者:懷仁

雖然有寫文章、上網台、寫小說,但卻是無人識的跨平台媒體人。

*******************
Facebook專頁:娛樂定格_freezentertainment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%E5%A8%9B%E6%A8%82%E5%AE%9A%E6%A0%BCfreezentertainment-222405268153574/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