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8月1日 星期一

吳若希,拍拖,安全感。|作者:劉真

 


其實身為香港人,真的很難逃出吳若希的五指山。即使你不看TVB,也難保你不會在返到屋企除鞋的一剎那,不小心地聽到她主唱的片尾曲(很明顯,父母還在看TVB...)。

一直以來對她興趣不大,除了覺得她過度曝光和有點煩膠外,面對如狼似虎的批評,大抵上也有點無辜。

直到最近她公開戀情,反而讓我更有興趣了解她。

用自拍照引爆後,男友的情史被翻出一頁又一頁,都是他和前度的故事。最令我好奇反而是她在Facebook的一句:「如果被我發現你有咩呃我,你死梗!」,寫在男友澄清吳若希不是第三者之後。

(取自吳若希facebook個人專頁
留意底部一句:「如果被我發現你有咩呃我,你死梗!」)

欺騙她,是死罪。要用個「死」字令伴侶不敢欺騙自己,表明了其實她正假設對方會欺騙自己。如果小孩很乖很靜,你會要脅他上課聊天要罰企嗎? 這句說話,也讓我感受到她很害怕被騙,驚到要講出口,仲要公開講。大家也可試想像,一個人要有多害怕被騙,才會在明知被cap圖的情況下,也要說出一句明知會被人取笑的說話? 她似乎認為劃清地盤,表明心智,就能擊退任何過去、現在與未來對關係的潛在威脅。但威脅來、澄清去,關係中的互信一早已蕩然無存。

你有像她一樣做/想過嗎?

其實這正是很多人在戀愛關係上所面對的困境,缺乏安全感。

所謂缺乏安全感,簡單來說就是過份地害怕失去一段關係,並傾向相信愛自己的人最終也會離開。如果這個真是吳小姐的內心故事,她絕不孤單。著名心理學家Mary Ainsworth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,透過實驗發現每個小孩都會以特定的方式與照顧者相處。她將小孩在關係中所展現出的安全感,歸納為幾種依附類型(Attachment Style)。相關理論指出,小孩的依附類型,會直接影響到他們長大後,如何與別人相處。幾種依附類型當中的焦慮/矛盾型(Anxious-Ambivalent),可能正說出了「如果被我發現你有咩呃我,你死梗!」這句說話背後的心路歷程。

養育小孩是一個持續學習的過程,有些父母時而會很積極地愛護和關懷子女,時而卻因為生活壓力或種種個人因素,想從親子關係中抽離,變得冷漠或過份嚴厲。受至親忽冷忽熱地對待,小孩有可能會以焦慮/矛盾型(Anxious-Ambivalent)的方式去依附身邊的人。與親人暫時分開的時候,他們感到極度不安,並對陌生人感到焦慮和抗拒;但當親人回來時,他們又會充滿憤怒,不願與親人靠近。這些小孩在關係中,確實感到相當矛盾和不安。愛我的人同時又傷害我、不理我,到底他是愛我還是不愛我呢? 他們會不會隨時遺棄我? 不要忽視這種經歷的影響,它會讓孩提時代的我們,將親密與傷害以無形的虛線連繫起來,相信愛自己的人同時也可能會為我們帶來傷害,甚至隨時會離開,無形地影響著成年後的戀愛觀。當親密的人不在身邊,會感到很擔心和惶恐,害怕會就此失去對方。為了不要受到傷害,要竭力阻止自己失去對方,於是便衍生出check facebook、手機定位、一句又一句的「你死梗!」。最後為自己帶來更多傷害。

對關係欠缺安全感,是罪嗎? 事實上,很多人都有過讓他們缺乏安全感的經歷,只是有些人比較受其影響,有些人卻能在成長中,透過建立穩定關係(朋友、伴侶)去提升信心。當慢慢開始相信愛自己的人一直都在;而即使關係有始有終,自己也有能力面對,我們便不再因過份害怕失去,而令自己更容易失去。當然,害怕失去,我們才會珍惜。它可以摧毀一段關係,同時也是維繫感情的動力。關鍵只在於我們被這種感覺支配,還是意識到它怎樣發揮影響力,然後嘗試控制、甚至運用它。

當然,我沒有與吳若希見過面,更對她的童年一無所知,我不知道我所說的,跟她其實有沒有關係。只是,如果我們知道自己對關係缺乏安全感,與其歸咎於伴侶的質素或往績,倒不如反思一下個人經歷如何塑造現在的自己,並想想希望塑造一個怎樣的未來。吳若希如是,我們如是。

(圖片取自吳若希facebook個人專頁)

作者:劉真

表面上是吸食負能量的80後心理學家,真實靈魂徘徊於幻想的60年代。

*******************
Facebook專頁:娛樂定格_freezentertainment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%E5%A8%9B%E6%A8%82%E5%AE%9A%E6%A0%BCfreezentertainment-222405268153574/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