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8月12日 星期五

導火新聞線:新聞從業員可以引導事件發展?(含劇透)|作者:懷仁


《導火新聞線》電影版上演了,不立即寫就是怕被人罵劇透,想等大家差不多看完了再寫。這個題目還是分兩集,上集會講一講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情節。

電影中《囧報》樂嘉輝與《閃報》記者阿峰,在採訪電視台綁架案的時候,各自影響了事件的發展。最大的分別在於,樂嘉輝在訪問譚銳智的時候,引導對方說出事件的來龍去脈,主要是一步一步問問題,讓譚銳智說他的故事。而阿峰隨後的訪問,則是找來一些網絡攻擊的言論刺激對方,希望能看到驚嚇、有突破的畫面。

(圖片取自《導火新聞線》預告片段)

樂嘉輝比起阿峰,干預事件的程度其實更深入。例如他掌握了一段錄影,卻當成了與新聞統籌專員談判的籌碼,希望特首與譚銳智見面化解危機,報館同事知道之後,亦不滿他這樣干預事件。
兩人都影響了事件,推進了事件發件,在觀眾的心目中,較討厭阿峰的干預,但較少人如《囧報》同事一樣反對樂嘉輝干預,當中有甚麼差別?這就要由新聞學訓練講起。

記者只能做旁觀者 以保持客觀

新聞學訓練之中,一直強調記者只是旁觀者,不要介入成為當事人,以保持中立客觀。
理論上在各種採訪時,記者亦最好不要干預,例如拍攝自然界時不要為了美感而破壞環境,拍攝示威者不要因為自己立場而偏頗及故意醜化某一方,寫新聞要平衡報道等等。
旁觀者還有另外一種意義,就是記者永遠抽離,沒有情感投射,才可以全面審視受訪者的說話是否真確,是否有破綻的地方可以再去追查。

現實中記者干預事件 並不罕見

但事實上記者無可否認會有干預的情況,例如採訪一些缺乏社會支持的悲慘家庭,記者可能會幫助他們找社工,或向政府部門、議員查詢能否幫手。
這種情況在採訪弱勢社群時更是常見。例如今年4月的普立茲獎得主、美聯社記者Esther Htusan,揭發了印尼漁業的剝蝦血汗工廠,在一疊疊文件之中從零售開始向上發掘,最後揭發奴隸工廠,向印尼及美國政府報告,成功逮捕了不法商人。若果遵從不干預原則,Esther Htusan應該報道整件事後就完成任務,而不必向政府報告,但她最終選擇報告,是因為這是一件正義的事,是幫助弱者的事,值得去做。
由此可以看出,記者既要作為旁觀者,保持頭腦清醒分析事件,亦可以適當地介入事件,令整件事完滿解決。

(圖片取自《導火新聞線》預告片段)

人道主義出發 憑良知關愛互助

但如何介定適當?其實這是很主觀的問題,這就要靠記者的良知,從人道主義出發。人道主義是重視人類生命、生存狀況的思想,着重關愛互助。正常記者總有點正義感,若記者判斷干預事件可以有好的發展,工作之餘可以幫到人,則會適當地干預。而經濟記者在人道主義方面「距離」較遠,在採訪過程中會與受訪者簡單討論,例如向創業者提出一些意見等,大前提都是希望事件有好的發展,然而這種干預行為應該點到即止。
電影中樂嘉輝希望事件有好的發展,不過手段似乎做得太多,例如以錄影片段與新聞統籌專員討價還價,可能過份干預了事件。而阿峰的言論則對事件毫無益處,甚至會令事件惡化,這種純粹為點擊率而妄顧生命安全的做法極不可取。

「影相先還是救人先」 要判斷緩急

另外,介入事件還引伸到「影相先還是救人先」的爭論。電影借用Kevin Carter得獎照片《饑餓的蘇丹》(The Starving of Sudan),來爭論先報道還是先救人。
這張相背後有故事。Kevin Carter看到這個女孩的時候,他心裡面想要將這件事告訴全世界,於是就拍了這一張照片,事後得到普立茲獎。得獎之後不少人希望得知女孩是否安全,但由於拍攝時Kevin Carter沒有向女孩施以援手,因而被受責難,批評他不應只顧拍照,應該放下相機救人。
其實拍照所需時間未必很長,與救人並非不能同時存在。記者的本質就是要公開真相,遇到這種事情,應該先判斷一下能不能等得及拍下照片,如果可以的話,當然先拍下照片以公諸於世,然後才出手救人。
當中最重要的事,就是記者要有判斷先緩後急的能力。若好像電影之中,女孩站在隨時倒塌的棚架之下,情況非常危急,就一定是立即出手救人。

(圖片取自《導火新聞線》預告片段)

作者:懷仁

雖然有寫文章、上網台、寫小說,但卻是無人識的跨平台媒體人。

*******************
Facebook專頁:娛樂定格_freezentertainment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%E5%A8%9B%E6%A8%82%E5%AE%9A%E6%A0%BCfreezentertainment-222405268153574/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